如何发展我国的公募基金业

2024-05-16 23:07

1. 如何发展我国的公募基金业

公募基金行业现状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受《基金法》约束,政策框架清晰,法律监管严格。公募基金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行业规范。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向社会公开募集设立了我国第一只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开元,该基金是封闭式股票基金,规模20亿元。历经14年的发展,我国公募基金规模不断壮大,类型逐步丰富。我国公募基金类型可划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六种。截至2012年7月底,我国已有公募基金公司72家,各类基金总数1362支,资产净值约为2.4万亿元人民币。现有基金公司呈现出“大中小”三级梯队结构。第一梯队为排名前十的十大基金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在800亿元以上,如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第一梯队管理资产总规模占公募基金总体资产一半以上。第二梯队以长盛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为代表,管理资产总规模为约200~800亿元,规模和收益较第一梯队均有差距。第三梯队管理资产总规模在200亿元以下,以天弘基金、东吴基金为代表,成立时间较短,资产规模较小。

    公募基金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是银行销售渠道尾随佣金过高。公募基金的销售渠道有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直销(包含网络直销)以及第三方销售。其中银行占据绝对领导地位,银行渠道销售的比例超过90%。公募基金公司通常会对客户收取1.5%管理费,基金公司会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尾随佣金”支付给销售机构以示奖励。2008年之前基金公司尾随佣金比例普遍不高,最高占管理费收入的25%。自2008年下半年起,基金公司支付给销售渠道的尾随佣金比例大幅提高。64家基金公司旗下809只基金的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的比例为17.29%,同比增长1.18个百分点。其中22只基金的客户维护费超过50%。其中于网点较多的工行建行等大型银行新发基金的客户维护费比例已经提高到60%~70%,部分老基金客户维护费比例也提高至30%以上。

    尾随佣金侵吞了大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的利润。这主要是因为整体经济形势不佳,股市低迷,基金营销难度增大。银行占据的强势地位导致基金公司几乎没有议价能力。虽然,监管部门在2010年实施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要求基金管理人不得向销售机构支付非以销售基金的保有量为基础的客户维护费。但现实的情况是该项《规定》出台后催生了大量变相的渠道销售奖励,在恶性竞争下尾随佣金的实际水平不断上升。

    二是公募基金经理离职频繁。基金行业作为一个轻资产、高智力行业,人才是其发展基石,各个公募基金当前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危机。截至2012年8月5日,已有3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离职人数共计66人,且只有1位基金经理留在公募行业。过去十年,基金经理总人数611人,任期在3年以内的423人,且有232名现已不再担任基金经理。即近7成基金经理的公募职业生涯不超过三年。频繁的基金经理离职及高管变动凸现的是业界精英的流失。2012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业界在职的383名基金经理中115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这些经验尚不丰富的经理人管理着数十亿、数百亿的基金资产。事实证明,基金经理队伍不稳负面影响巨大,直接导致公募基金业绩大幅波动甚至出现明显下滑。截至2011年底,在纳入统计范围的971只基金中,有814只出现亏损,亏损面达到了83.83%,合计亏损额高达5004.26亿元。而时任基金经理在职时间超过3年的32只股票基金,业绩较同类基金平均业绩高出约20%。说明基金经理资质与经验是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

    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缺失。公募基金经理工资收入仅来自于管理费,相对固定。在激励机制缺失,私募基金蓬勃发展,人才争夺日趋激烈的客观环境下,大量基金经理选择跳槽或退出。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要受来自基金契约、监管部门等的严格限制。公募基金在作投资决策时要面临复杂的审批制度,这种层层审批的制度使其效率远低于私募,投资相对保守,复杂的制度性措施使基金经理们感到束缚,也促成其离职。

    三是私募基金带来的巨大挑战。自基金行业在我国发展以来,基金公司数量增加,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类基金产品总体而言大同小异。基金产品的分类方法众多,发行过程中叫法不一,但是事实上各基金产品操作方式区别微小,其中又以股票型基金占主流,以大盘基金占多数。由于投资领域有限方向、雷同,基金品种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且长期以来该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2011年2月,《证券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征求意见稿》给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法地位,并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监管范围,通过拓展“证券”内涵,扩大了未来投资范围并且丰富了基金的法律组织形式。这些变化将给予私募基金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私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如果公募继续品种单一的趋势,法律正式修订后私募基金会对公募基金造成更大市场竞争压力。

    公募基金行业问题对策

    第一,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经验发展独立第三方销售机构。从世界基金业发展历史看,销售渠道费用侵蚀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比较普遍。拓展多元化的基金销售渠道是长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国银行渠道的强势地位是基金公司缺乏自身渠道的恶果。美国重点发展财务顾问销售渠道,财务顾问与市场资金相连接,替代了银行的传统基金销售渠道。此外,美国通过发展基金超市和养老金公司拓展销售渠道。我国基金销售发展第三方独立的销售机构可缓解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但我国第三方销售机构当前还存在合格从业人员过少,不具有资金清算资格,自身盈利能力、盈利模式不明确,以及法律制度环境不明确等问题。

    第二,推广持股激励与持基激励。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激励机制不当。探索基金业股权激励政策成为当务之急。现行的法规不允许公募基金公司进行股权激励,但坚冰已开始融化。2012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关于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修订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取消对持股5%以下股东的审核,便利民间资本进入基金行业,健全资本约束、推进股权多元化,为今后专业人士持股以及基金公司上市预留法律空间,充分发挥资产管理行业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除了等待中的持股激励外,在我国证监会及行业协会的积极引导下,基金公司已开始积极实行“持基激励”。由基金经理等相关人员主动认购、申购所管理的基金,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持有者利益的统一。“持基激励”在国外基金行业较为常见,国内基金公司也有意施行此类激励措施,华宝兴业、诺安、中欧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经或准备实行“持基激励”计划。

    第三,加快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基金公司想要留住人才,降低跳槽比率,另一重要的做法应为加快基金人才的培养,以提供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企业软实力。后备力量的补充和实战经验的增加可以有效提升资历中等或较新的基金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弥补之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的淡出。同时,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鼓励长期内业绩骄人的明星经理,而非盲目追求“短平快”的高收益和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基金排名。简言之,高速发展的基金行业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匹配。

    第四,把握时机发展多品种小基金。我国居民目前持有资产,通货和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约70%左右,而美国仅有20%。因此我国资产管理业务明显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并有可能因此催生出大量新的金融理财产品。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可知,成熟市场的基金市场品种非常丰富,基金总额巨大,但是单一基金品种的规模较小。国外投资者倾向于小型化、差异化的基金品种,多元化的投资需求与多元化的品种供应相对接。我国基金业发展受制于制度环境,能够创新的空间相对较小。由于金融稳定涉及经济稳定,监管层对金融创新环境的控制非常严格。我国现有的小型基金品种并没有发挥其应对市场波动时灵活多变的优势。但是,基金公司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创新环境必将变得越来越宽松,基金公司竞争将由过去的“监管部门沟通能力”主导转变为“市场创新能力”主导。因此,基金公司应该考虑在未来更为宽松的产品创新环境下,如何把握市场的需求方向,提升自身的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中小型基金快速成长的趋势。

    (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长信基金管理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和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如何发展我国的公募基金业

2. 私募基金国内发展是怎样的

从国际经验看,传统类型的私募基金以股权投资基金为主,证券投资基金为辅。但在私募基金的演化与国际化扩张进程中,私募基金经营范围的综合化趋势愈加明显,私募基金的投资范畴涵盖了从股权投资到证券市场投资、甚至包括房地产投资等的全方位投资领域。 
  其次,开展私募基金托管业务。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投资者对于本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第三方为私募基金提供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有效防止基金管理人违规交易、欺诈客户及挪用基金资产等行为的发生,因此该项业务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第三,商业银行应在分业经营的政策框架内,借鉴国外模式研究发起成立独资或者是控股投资公司的可行性方案。具体可与信誉较好且有全球化运作经验的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出资成立投资公司,在国内先行开展私募基金业务。 
  首先,可以财务顾问业务为切入点,发展私募基金类中间业务。目前,财务顾问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开拓投资银行业务的突破口。

3. 中国的公募基金发展史?

1.我国基金业发展14年,基金市场份额呈现阶梯型增长态势: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于市场品种仅限于封闭式基金,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亿、500亿、610亿.第二阶段是2001年,由于引入了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亿。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规模高速增长,2003年扩张规模达到了顶峰。其1633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于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我国基金市场上共有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159只,基金份额3200亿。2005年-2007年,基金净值狂飙至3.2万亿。2007年至今,由于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净值跌至2万亿附近。

2.2013年4月23日结束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只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货合约,其中,国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约207张,市值超过1.55亿元,对冲其期末股票市值达70%以上。
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在股指期货领域上已开始告别小打小闹的历史格局,逐步接轨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股票多头持有+股指动态期货对冲”策略。继近年理财产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后,主动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变、嫁接对冲策略,或许将探寻出一条绝对收益的投资新路。

中国的公募基金发展史?

4. 私募基金行业的现状怎么样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5. 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8-2000,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 亿、510 亿、610 亿。第二阶段:2001 年,引入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 亿。第三阶段:2002-2006,规模扩张达到巅峰第四阶段:2007 至今,基金发展规模波动发展,2003 年扩张规模达到了顶峰,其1633 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 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 年至今由于市场调整 等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截至2005 年10 月20 日,我国基金市场上共有封闭式基金54 只,开放式基金159 只,基金份额已达3200 亿。回顾过去十年,整个基金行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基金公司从2001 年的14 家增长到2013年的 61 家; 基金数目从2001 年的59 只到现在的746 只; 基金的在管资产也从2001 年时的837 亿增长到了2011 年3 月31 日时的25564.32 亿元。

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

6. 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的特点是什么

1、私募基金行业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行业地位初步确立。私募基金历来是投融资双方对接最直接、最灵活、最有效的方式。对融资者而言,私募基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数量众多的初创期、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私募基金已成为这些中小微企业获取直接融资支持的主要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了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培育了经济增长新动能,为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投资者而言,私募基金以其自身优势为各类合格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资产管理市场的品种,优化了资产管理行业生态。
2、私募基金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近年来,在证监会的指导下,协会致力于搭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符合私募基金发展规律”的自律管理规则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自律规则,初步形成了由登记备案、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募集行为管理、基金合同、风险监控等构成的规则框架。
3、私募基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两极分化将逐步加剧。私募基金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升。
一、我们私募基金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行业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在基金募集环节,不时出现变相公开募集,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推介,投资者超过法定人数限制,利用资金认缴制或者通过收益权拆分销售等方式变相降低投资者门槛,夸大或虚假宣传,违规承诺保本保收益等。在投资环节,尽职调查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伪造工作底稿。有的恶意哄抬价格,故意诋毁竞争对手等。有的投资决策草率,投资决策管理不规范等。在管理环节,不少机构内部管理和风控制度不健全,将自有财产与基金财产混同,违反合同约定列支费用;甚至挪用或侵占基金财产,向公司或特定关系人进行利益输送。投后管理不到位,流于形式,甚至是管理缺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个别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甚至存在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
2、风控能力和合规意识有待提升。有些机构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资本金、经营场所等企业运营的基本条件,盲目扩展业务,重规模轻质量;有的脱离自身实际,过度使用杠杆,风险超出管控能力;有些机构甚至突破私募监管“三条底线”规定,乱搞非法集资等问题。
3、对投资者利益保护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些机构没有尽到了解客户、揭示风险、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进行适当性管理的义务,更不要说有拒绝到手业务的理性和担当;有些机构过于关注公司自身利益,不仅没有尽到风险警示义务,还鼓励客户从事高风险投资,最终导致客户损失和各类纠纷。
二、如何加强对私募基金的自律管理?
1、将企业信用纳入登记备案工作相关标准,针对企业信用好的协会普通会员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对其旗下已设立的多个管理人或新设管理人在法律意见书环节适当予以豁免或简化。
2、针对工商注册环节无法对名称或经营范围进行修改的现状,在申请机构符合其他登记条件并履行相应承诺程序下准予登记,为企业修改工商登记留足时间,回应行业关切。
3、针对有真实展业意愿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强行注销,给予其一定宽限期。
4、认真推进《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起草与出台工作,完善证监会与基金业协会对私募股权基金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理顺工商注册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的衔接政策,争取明确合伙企业型基金不是合伙型企业而只是契约,只需在中登公司进行份额登记而不用去进行工商登记。同时,积极推进在协会备案产品在发行和定增重组中不再穿透。

7. 我国公募基金的现状

我国基金业发展14年,基金市场份额呈现阶梯型增长态势: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于市场品种仅限于封闭式基金,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亿、500亿、610亿.第二阶段是2001年,由于引入了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亿。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规模高速增长,2003年扩张规模达到了顶峰。其1633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于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我国基金市场上共有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159只,基金份额3200亿。2005年-2007年,基金净值狂飙至3.2万亿。2007年至今,由于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净值跌至2万亿附近。
2013年4月23日结束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只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货合约,其中,国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约207张,市值超过1.55亿元,对冲其期末股票市值达70%以上。
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在股指期货领域上已开始告别小打小闹的历史格局,逐步接轨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股票多头持有+股指动态期货对冲策略。继近年理财产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后,主动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变、嫁接对冲策略,或许将探寻出一条绝对收益的投资新路。
一、公募基金是什么意思
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公募基金的特点
享受市场整体的回报,基金的超额收益不可能长期脱离业绩基准,规模越大,基金获取市场平均利润的可能越大;概括就是:四权分立、信息透明、风险分担。
三、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
募集的对象不同。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的投资者。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
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募集资金是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的,而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区别。
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而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投资限制不同。公募基金在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
业绩报酬不同。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而私募基金则收取业绩报酬,一般不收管理费。对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
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别以外,在投资理念、机制、风险承担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投资目标不一样。公募基金投资目标是超越业绩比较基准,以及追求同行业的排名。而私募基金的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但同时,私募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
其次,两者的业绩激励机制不一样。公募基金公司的收益就是每日提取的基金管理费,与基金的盈利亏损无关。而私募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私募产品单位净值是正的情况下才可以提取管理费,如果其管理的基金是亏损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收益。一般私募基金按业绩利润提取的业绩报酬是20%。
此外,公募基金在投资上有严格的流程和严格的政策上的限制措施,包括持股比例、投资比例的限制等。公募基金在投资时,因为牵扯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公募的操作受到了严格的监管。而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除了不能违反《证券法》操纵市场的法规以外,在投资方式、持股比例、仓位等方面都比较灵活。
私募和公募的最大区别是激励机制、盈利模式、监管、规模等方面,具体的投资手法,尤其是选股标准在同一风格下都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其设立之初已明确了投资风格,比如有的专做小盘股,有的以大盘蓝筹为主,有的遵循成长型投资策略,有的则挖掘价值型机会,品种很丰富,可以为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相应的产品。
对于私募基金,大多数规模很小,国内很少有上10亿元人民币的私募基金,他们不是以追求规模挣管理费为商业模式,而是追求绝对的投资回报。
《证券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存托凭证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适用本法;本法未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的上市交易,适用本法;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我国公募基金的现状

8. 私募基金的发展前景有哪些

可以说,目前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已成红海,即将进入洗牌阶段。那么未来行业将会怎么走?
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四化”。
第一是规模化。目前国内基金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的基金管理人数量只有185家,非常少。将来行业内的资源包括资金,一定会集中在优秀的机构身上,而且会越来越集中,从而带来规模化效应。
第二是专业化。在一个基金里面,其投资组合往往是多个领域的。但是不同领域的人做的事情并不一样,因此逼着行业必须要专业化,基金团队也必须要专业化,才能了解行业、把握行业趋势,精准投资。
第三是长期化。目前行业内从投资到退出整个周期高于4年的占比并不高,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大概在20%到30%之间。在中国已经过了浮躁时代、过了VC/PE普及知识的时代的当下,所有人都明白基金的退出周期会越来越长,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此外,资金来源也应该趋向长期化。“我们呼吁更多长期资金,包括保险、养老金更多介入到股权投资中来。”
第四是全产业链化。所谓全产业链化就是在做法上,从早期到扩张期、到成熟期、到Pre-IPO甚至延伸到并购和二级市场上。
未来行业的结构创新,有两个系统性的机会。首先是人民币基金年限跟实际的周期不匹配的问题。他指出,国内目前的退出通道相比美国而言是不畅通的。之前国内的基金期限大部分是5+2,而大部分人民币基金在近两年已经到了7年的年限,但是还没能实现完全退出,因此退出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私募股权基金都有PE二级市场的需求。如果能将PE二级市场做活做好,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而且能将退出周期大大缩短。这方面的系统性创新,可能对行业形成健康的闭环以及给出资人更早进行现金分配,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可以做一些一级市场跟二级市场混合的基金,这能解决现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指出,目前行业内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流动性,但是对于保险公司、银行等出资人而言,流动性是非常关键的,甚至直接关系到这些出资人的考核、人事变动等问题。而单靠一级市场来产生现金流,从目前来看是比较难的。“如果能适当兼顾二级市场,通过某些机制解决两个市场之间的平衡问题,将可以解决流动性差的问题。”
在实践中,很多投资人在看投资标的的时候,对行业的研究不应该区分一二级市场,而且当下在局部领域和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问题。但与一级市场相比,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显然是好的,如果一个基金管理人固步自封,严格区分开两个市场,可能会影响基金未来的发展。他直言,价值投资就是价值投资,好的标的就是好的标的,如果有创新的结构应该能一举几得,可以解决怎样满足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对短期流动性包括分配的要求。在当下一级市场阶段性形成泡沫、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下,要求基金必须买面粉是有问题的。
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呼吁整个行业做更多的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下,由于VC/PE生存的环境不同,中国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打法。我甚至在想,未来通过控股上市公司然后结合上市公司去做跟投,这样也许更能突破基金周期、现金分配的障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