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4-05-17 07:44

1.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1、2020年1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成功。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实验验证。2020年首发成功!
2、2020年1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1星发射成功。(又称“红旗一号-H9”),这是第16颗吉林一号卫星。此次任务还搭载了NewSat7/8卫星、天启星座05低轨物联网卫星(人民一号)等3颗小卫星。
人民一号卫星质量40kg左右,设计寿命三年,可通过推进剂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人民一号卫星共搭载了2台光学载荷,主载荷为一个为多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1米;同时搭载一台高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30米。
人民一号卫星具有专业级图像质量、高敏捷的机动性能、丰富的成像模式和高集成的电子系统等技术特点。该卫星在农业遥感、生态环境监测、灾害应急、黄河生态监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森林防火预警、态势感知等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3、2020年1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
这是我国民营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卫星。该卫星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入轨后将开展相关技术和业务验证。
4、2020年2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C星、D星、E星、F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主要用于在轨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
5、2020年3月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托举北斗三号GEO-2卫星直冲云霄。这是北斗系统的第54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卫星已经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算起,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步之遥。
6、2020年3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二丙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本次任务搭载验证一子级剩余推进剂再入排放技术,持续提升落区安全性。此次是今年长二丙执行的第一次宇航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29次航天飞行。
7、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 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2020年?

2019年,中国共完成了34次宇航发射,连续2年成为全球年度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而在2020年,中国航天将延续“超级模式”,全年宇航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
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2020年半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发射2颗GEO卫星,完成整个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建设。2020年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并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赋予今年航天任务“新”的特点。长征五号B是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首飞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长征七号甲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对高轨卫星发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重要空白,成为宇航发射和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

3.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精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内蒙古。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我国航天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个首次”。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0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

2020年6月23日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具备向全球提供服务能力。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03|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

2020年7月23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任务成功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探测就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04|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等载荷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此次任务的成功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标志着我国正式打通25吨级“天地运输走廊”,具备了建设载人空间站等大型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是我国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4.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5.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1、2020年1月7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成功。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高通量技术实验验证。2020年首发成功!
2、2020年1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1星发射成功。(又称“红旗一号-H9”),这是第16颗吉林一号卫星。此次任务还搭载了NewSat7/8卫星、天启星座05低轨物联网卫星(人民一号)等3颗小卫星。
人民一号卫星质量40kg左右,设计寿命三年,可通过推进剂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人民一号卫星共搭载了2台光学载荷,主载荷为一个为多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1米;同时搭载一台高光谱相机,地面分辨率为30米。
人民一号卫星具有专业级图像质量、高敏捷的机动性能、丰富的成像模式和高集成的电子系统等技术特点。该卫星在农业遥感、生态环境监测、灾害应急、黄河生态监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森林防火预警、态势感知等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3、2020年1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
这是我国民营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卫星。该卫星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入轨后将开展相关技术和业务验证。
4、2020年2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C星、D星、E星、F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主要用于在轨开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试验。
5、2020年3月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托举北斗三号GEO-2卫星直冲云霄。这是北斗系统的第54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卫星已经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算起,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步之遥。
6、2020年3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二丙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本次任务搭载验证一子级剩余推进剂再入排放技术,持续提升落区安全性。此次是今年长二丙执行的第一次宇航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29次航天飞行。
7、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6.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7. 我国在2020年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19年,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而202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
2020年,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上半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发射2颗GEO卫星,完成整个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建设。今年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并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2020年,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赋予航天任务"新"的特点。长征五号B是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首飞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长征七号甲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对高轨卫星发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重要空白,成为宇航发射和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
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发射海洋系列、资源三号等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求;发射亚太6D、印尼PALAPA-N1、吉林一号、齐鲁一号等卫星,实施捷龙一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等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满足国内外商业卫星的应用和发射需求。

我国在2020年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8. 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2020年

2019年,中国共完成了34次宇航发射,连续2年成为全球年度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而在2020年,中国航天将延续“超级模式”,全年宇航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
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将完成收官。2020年半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发射2颗GEO卫星,完成整个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建设。2020年还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并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三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赋予今年航天任务“新”的特点。长征五号B是我国现有低轨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首飞将开启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阶段的序幕;长征七号甲作为我国第一型新一代中型高轨火箭,对高轨卫星发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重要空白,成为宇航发射和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