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介绍

2024-05-16 21:40

1.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介绍

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1993年4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今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牌子。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介绍

2.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机构设置

 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 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职责研究提出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讨论政府间航天国际合作方面的重大条约、协定;讨论需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的重大事项;研究提出航天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对策及相关建议和意见;协调各成员单位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开展的外事活动。秘书局:国际合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秘书局,具体负责落实有关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一)承办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写;(二)承办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政策的研究;(三)承办双边、多边航天合作条约、公约、协定和备忘录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承办国家航天局年度工作报告的起草和工作简报编制工作;(五)承办协调委员会的宣传工作;(六)征集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开展工作的需求;(七)协助办理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开展活动的报批、对外联络及协调等工作;(八)协助办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宇航产品出口相关工作;(九)协助办理国家航天局驻俄罗斯代表处的业务联络工作;(十)承办协调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探月工程中心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对地观测工程中心成立于2010年,负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以下简称“高分”)实施和组织管理,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负责高分专项技术与工程总体任务,组织制定工程总体方案;负责工程大总体和系统间协调;负责相关科研和建设项目的立项组织、考核监督及验收评价;承担对地观测数据服务、产业化推广、技术咨询及国际合作。 航天遥感论证中心成立于2004年1月13日。论证中心由国家航天局直接业务指导,接受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共同管理,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为依托。其任务是根据我国民用航天发展的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航天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遥感系列卫星及其应用,开展一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工作,为国防科工局在民用航天领域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并完成国防科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新闻宣传中心是经中编办批准设立的全额拨款的正局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组织开展航天重大新闻发布、重大专项和日常新闻宣传工作;承担国家航天局网站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承担音像资料的摄录编辑、影视宣传品的制作等工作;受托统筹管理、组织承办相关展览工作等。中国宇航学会成立于1979年10月。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断提高航天科技人才的素质,加速他们的发展和成长,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宇航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展览,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动,普及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空间法学会成立于1997年12月,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空间法学研究机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机构及空间法学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从2000年至今,中国空间法学会共承接了5项重大课题研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立法研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立法研究”和“世界主要国家空间法比较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报告成为支持我国航天立法前期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局 长 :许达哲副局长:胡亚枫秘书长:田玉龙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是由中航传媒集团发起并主办的全行业大奖,在军方、政府、行业集团和企业的支持下,在嫦娥基金和月桂基金的支撑下,在央视、新浪等多家媒体的联合传播下,目前已成为行业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至高奖项。  2001年至2005年,中国分别与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空间项目合作协议,其中与巴西、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建立了航天合作分委会或联委会合作机制;与印度、英国等国家的空间机构签署了空间合作谅解备忘录;与阿尔及利亚、智利、德国、意大利、日本、秘鲁和美国等国家的空间机构进行了交流。中国继续与巴西开展地球资源卫星合作。继2003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成功发射后,中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02B星、03星、04星和数据应用系统合作等补充议定书,继续保持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的连续性并扩大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应用。中国与法国在空间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中法航天联委会合作机制下,双方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卫星应用和卫星测控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与俄罗斯在空间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航天合作分委会框架下,确定了长期合作计划。此外,开展了航天员培训等载人航天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乌克兰在空间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中乌航天联委会合作机制下,双方确定了合作计划。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实施了中欧合作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有关部门与欧洲空间局实施了对地观测领域“龙计划”合作,在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海洋、灾害等领域开展了16个遥感应用项目合作。  2005年10月,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等八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2006年6月土耳其的政府代表也签署该公约。该组织总部将设在北京,这标志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向正式成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继续推动“亚太多边合作多任务小卫星”项目。中国与孟加拉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联合开展多任务小卫星的研制和应用,计划于2007年发射。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联合国外空委)及其下属的科技小组委员会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各项活动,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为落实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各项建议所开展的有关活动,特别是与加拿大和法国一起作为共同主席国,推动了由40个联合国外空委成员国和15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利用天基系统进行减灾和灾害管理行动组(第七行动组)”的工作,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外空委“研究建立减灾和灾害管理协调机制可行性特设专家组”的工作。中国已加入由多个国家空间机构组成的《在重大自然或技术灾害中协调利用空间设施的合作宪章》减灾机制。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在中国举办了“联合国/欧空局/中国基础空间科学讲习班”和“联合国/中国亚太地区发展远程医疗讲习班”,多次与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合作,在中国举办了有关空间技术应用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为这些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参与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组织实施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空间应用与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国积极参与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启动中国“空间碎片行动计划”,加强空间碎片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的相关活动,并作为东道国于2004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十八届全会及二十周年庆典”。2005年5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组织成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2006年7月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和“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中国还参与了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等空间组织的有关活动。  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2006年11月2日~7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CGMS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CGMS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在该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WMO天基系统计划,为CGMS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2007年5月24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2007至2008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

3.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构

中央在编事业单位十院、13所、16所、771所、772所、704所划归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管理,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及所属165厂、825厂、693厂、539厂、200厂、289厂、230厂、7107厂、7171厂和其他控、参股公司委托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管理。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构

4. 中国国家航天局隶属于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于1993年4月22日成立并接替被撤销的航空航天工业部,负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天和国际空间合作事务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在一批批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下,完成了包括东方红一号卫星、神五神六神七神九载人航天、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宫号空间站、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系统、资源勘探遥感卫星等科研成果。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5. 中国航天研究院的介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的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国有特大型独资企业,由国务院直接管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试验体系和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主要研制、生产、经营各类航天运载器、航天器、战略战术导弹以及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航天产品;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等多种民用产品。

中国航天研究院的介绍

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

总部部门   所属企业  上市公司  办公厅发展计划部科研生产部科技与质量部空间工程部财务部资产运营部经济合作部国际业务部人力资源部安全保障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法律事务部)纪检监察部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部)科技委与信息化部  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〇六八基地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培训中心(党校)航天科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航天科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工业机关服务中心  航天信息航天发展航天晨光航天通信航天长峰航天科技航天电器

7.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中国航天历史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 “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o赤道上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地球静止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截至当时,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1999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试验飞船飞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新的跨越。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12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勇士出征,全国各地群众喜庆载人飞船成功发射。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举行。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七实现了出舱,为后面月球登陆和建立空间站做准备工作。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2011年4月1日嫦娥二号拓展试验展开,完成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进行深空探测等试验。此后嫦娥二号飞越小行星4179(图塔蒂斯)成功进行再拓展试验。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国家。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3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发射成功;14日21时11分,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中国航天历史

8.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的组织机构

所办公室、科技处、行政基建处、财务处、政工人事处,信息部、标准件部、标准化总体部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